“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事迹报告会走进八关山讲堂
发布人:学生处  发布时间:2012-12-27   浏览次数:315

   


        20121126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第十期“八关山讲堂”——“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事迹报告会在崂山校区举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蛟龙”号载人深潜项目总指挥刘峰,“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潜航员付文韬,与近400名海大师生一起分享了“蛟龙”号的海试经历。报告会前,党委书记于志刚与报告团成员进行了座谈,并向他们赠送了纪念品。副校长李巍然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伊始,刘峰主任带领海大师生全面回顾了“蛟龙”号从立项到研发、从0米到7000米的跨越历程。谈到“蛟龙”号由浅入深的海试时,他回忆到,最艰难的时期是50米试验阶段,困难可以用“三无”形容,即无章可循、他救措施无法落实、无法建立声学通讯。谈到“蛟龙”号取得的成果,刘峰如数家珍,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谈到深潜的未来,他的言语中充满着对深潜团队、对深海事业发展的兴奋与信心:“我们将在未来34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加快深海装备系列化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

        作为中国首批受训的潜航员之一,四年海试期间,年轻的付文韬亲历了“蛟龙”入海从1000米到7000米的跨越。从3000米到5000米,再到7000米,这位“80后”潜航员结合海底航行、训练场景、海底新生物种等一张张照片,生动讲述了潜航员的训练和潜航见闻,让在场师生直观了解了潜航员的工作生活和神奇的深海世界。

        在报告会的互动环节,在场师生踊跃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海试会破坏深海环境吗?”的问题,刘峰主任解释说,“蛟龙”号采用的是无动力自主下沉与上浮等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深海环境的破坏。有学生提出“海试团队是如何协同配合开展工作的?”,刘峰主任强调,海试团队是由众多部门和相关专家共同组建的团队,在团队中“没有单位,只有岗位”,正是由于团队成员充分发扬“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深潜精神,才铸就了今天深潜海试的成功。许多同学对“如何成为一名潜航员”非常感兴趣,付文韬潜航员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对在校生提出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加强体育锻炼、实现全面发展的建议。报告会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


        刘峰,男,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工程技术带头人, 国家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研发项目负责人、总体组组长,“蛟龙”号1000、3000、5000米、7000米级海试项目负责人、海试现场总指挥。先后承担 “蛟龙”载人潜水器海试项目,四次担任海试现场总指挥,全程领导、组织和指挥全国13家单位顺利完成了四个级别水深的海上试验。在7000米级海试过程中,带领团队,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7062米的纪录,圆满完成了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任务,海试中爱岗敬业,作风优良,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在海试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付文韬,男,1982年12月生,湖南岳阳人,中共党员,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蛟龙”号潜航员,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第十五届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6年,经过严格选拔和艰苦训练,付文韬成为我国首批自行培养的潜航员。2010年6月,“蛟龙”号在南海“小试牛刀”,付文韬作为潜航员下潜7次,深度达到3759米,并首次在海底采集到深海大型海参标本。今年7月,他驾驶“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再次大放异彩,不仅首次在7000米深度获取海参样品和类结核矿物样品,还作为联合主驾驶下潜至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深度7062米,并完成海底沉积物和水样样品采集,取得了大量深海海底珍贵生物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