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色德育工作体系构建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色工作汇报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16-06-13浏览次数:191

 新形势下,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瓶颈问题,如教育内容零散、教育模式系统化不足等导致的教育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教育手段一阵风、教育方法单一僵化等导致的教育效果欠佳,学生活动过多且不深入、学生应接不暇而有抵触情绪等导致的教育流于形式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有效的系统梳理,不断提升德育活动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形成教育的长效机制和教育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作瓶颈问题。

 基于此,学院自2001年成立以来总结探索出一条具有学院特色的德育之路,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谐发展”为理念,以“三全育人”为体制,以“知情意行耦合”为工作模式,以“系统设计、有机融合、多事聚焦、一事多功”为具体工作设计方法的德育工作体系。在具体工作中不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大学生德育模式,为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性问题探索出路。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学生成长要和谐发展,并以“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努力培养有德性,守契约的海大人”为工作任务和目标。工作体制“三全育人”的内涵是:“全员育人”指的是每一名教职员工都肩负着育人的职责,“全程育人”是从时间上强调育人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空间上强调育人要体现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我们深刻的体会到,由于教育不够深入,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的情况,具体表现主要为:如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但没有点燃他的感情,主观上不愿意;有时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也有感情愿意去做,但是不持久,缺少坚持的意志力,最后必然导致的知行不统一甚至知行分离。针对这一困难,学院立足工作实际,在广泛研究、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规律着手,探索构建“知情意行耦合”德育工作模式,通过这一模式使学生能够重“知”、养“情”、坚“意”、持“行”;“知”“情”相生,“情”“意”相溶,最后达到“知”“行”一体,形成1+1>2的耦合效果,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好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如开展了丰富多彩学生活动与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参与深度、广度不足之间的矛盾;过多的活动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着工作压力的同时,却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等。对此,我们认为需要加强工作的顶层设计,将德育工作视为一个有机体进行通盘考虑,将各工作要素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各项具体工作的教育内涵与功效,分析各项工作间的相互联系,做到“系统设计、有机融合”;将多项具体工作同时服务于一个教育目标,即“多事聚焦”,而一项德育活动通过深入挖掘和细致设计实施达到多重教育效果,即“一事多功”。通过这样的工作设计,切实解决工作资源不足、教育难以深入的瓶颈问题,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院立足工作实际,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题,把各项德育工作分为四大模块,形成了以三观教育为导引,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为内驱、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保障,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系统的模块化教育思路,使工作更有针对性的聚焦于德育四大主要任务,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四个模块又分别以“知情意行”和“成长五力计划”为具体教育内容开展工作。在三观教育中,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共产主义“认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为,坚定爱国爱党“情感”;通过不断加强党团建设,锤炼责任担当“意志”;通过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倡导先锋模范“行为”。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中,依托四大教育平台,树立爱国创新“认知”;通过入学和离校教育,培养荣校爱校“情怀”;通过强化学生学风建设,锻造敬业攻坚“意志”;通过深化公益志愿活动,倡导奉献服务“行为”。在公民道德教育中,通过深化集体主义教育,树立团结友善“认知”;扎实细致开展资助工作,培养诚信感恩之“情”;通过严格和不断精细化的日常管理,强化遵纪守法“意志”;通过开展“三帮”行动,倡导友爱互助“行为”。在素质教育中,通过开展“书香”系列读书活动,充实学生成长“续航力”;通过体育主题系列活动,激发成长“生命力”;通过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增强成长竞争力;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凝聚成长行动力;细化优化管理制度,健全成长引导力。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学院不断努力,开拓创新,为培养和造就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培养有德性、守契约的海大人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